李泽武/文 我们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中我们的先人把教育的理想和功用讲得明明白白,“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那就是教育是为了明内在德性,协调外在关系,达至最高的善。 我把教育的目标分为三层,上教教“道”,中教教“心”,下教教“技”。这是什么意思?《中庸》说“修道之谓教”。上教必须是教“道”,教以存在,宇宙万物,流动演化,生生不息,“与天地参”。但它必须建立在“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之上,即承认根本天性,顺势而为,然后达到最高的善;其次,中教教心。我们的教育教给人的有没有崇高和尊严,意诚和关爱,自由和创造,即审美的,伦理的,意志的,当然还有智慧。斯坦纳在《人的研究》第十四个讲演结束时说:灌注想象力;拥有面对真理的勇气;敏锐感觉以承担责任。就是从心、心灵层面来讲的,当然,由心到道。再次,下教教技。庄子在《庖丁解牛》中说:“臣之所好者道,进乎技矣。”道下为技,技艺相同,就是具体的方法。要有道,但也要有技。 现代社会的发展,很多东西都沦落了,湮灭了,比如极端物质化,极端个人主义带来的对整体人、社群的冷漠,对精神的漠视。佛家和心学都讲求一个“发动”,华德福教育称之为“由内而外”。这个“发动”应当是内在精神的发动,就是我们的理想和信念。理想和信念的丧失是沦落中最严重的事情。而教育的沦落是最令人痛心疾首!我们教育的本质是给孩子的成长以帮助,是育人,不是造机器。是内在发展和外在协调,是“止于至善”。取法乎上,得乎其中。每一个教育者,包括父母都不要做本末倒置的事情。而死记硬背,恶性竞争,这些不是技,不是下教,是“穷斯滥矣教”,是教育的沦落。 成都华德福学校五年了,我们常常在想她代表着什么。我们有着我们的理想,我们的心常常被她所激荡,我们想自己和孩子们都多多少少明了人、自然宇宙、社会。我们想多多少少明白一点东方的智慧,西方的智慧,并给与链接。我们常常思考,我们通过课程给与孩子的东西是不是本质的东西。我们的图景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所以我们内心充满渴望,一直不由分说地向前,虽然时时艰辛,但理想真的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一样吸引着我们,照亮着我们。因为有这样共同的愿景,大家就协调一致,努力进发。华德福教育在中国有多少经验可言?我们只能靠自己的理想、信念、热情和诚恳去学习,去做事。努力保持一个开阔的心胸,开放的姿态。不懂,就学习,向外国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向国内有思考的朋友学习,老师相互之间坦诚地学习。因为我们心理上自我定位比较低,所以我们就可以接纳和承载许多东西。而不是“争夺制高点”。“夫唯不争,故无尤”。利而不争,一种境界。我们也希望把我们这样学习和生长的过程熏陶给孩子,传承给孩子。 我常说华德福教育不仅仅是理想,理论,更是方法。语言怎么教?数学怎么教?课堂节奏是什么?怎么观察孩子?这些都是需要实实在在去实践。学校教育是建立在每日每时的教学活动基础上。不管理论多么新颖,迷人,最后都要落实到孩子的发展之上,生理、心理的健康,快乐全身心地学习,能够承担责任,自我心灵成长,面向生活。 老子说“上士闻到,勤而行之”。当我们看到荷花盛开的池塘,清清静静的竹林公园,富有创造的户外设施,精心布置的美丽教室时,我们知道那些都是做出来的,玩耍小屋,面包炉,菜园,哪一样不是老师,工人师傅,还有孩子们自己做的?自己能够创造是多么快乐又多么伟大的事情! 我们的发展当然还有别人的帮助,家长,外国朋友,国内朋友,朋友的朋友。我不能忘记我们去地震灾区和大家一起手挽手唱的校歌,“朋友要帮助”、“朋友要相爱”。是的,我们五年来得到了多少真心的帮助,真心的祝福。这些使我们时时更有力量前行。我们是被祝福了的!当地震发生,我们收到全世界同人的问候,我们强烈感受到这一点。 我还是要回到教育的根本上来。回到《中庸》中说的“广大”和“精微”上来。我们既要带领孩子遨游九天,追寻道和生命精神,又要积极做事,从细微处入手。当然,我们追求上教,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我们的理想,但绝不是大而无当的空想,我们努力过,我们正在努力。 2009年7月12日于卓锦城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