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学佛问答 > 国学经典 > 正文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著

作者: 来源: 日期:2011-6-19 19:58:00 人气: 标签: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解释词义的训诂著作,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编纂的词典。

关于《尔雅》的命名,刘熙说:“《尔雅》,尔,昵也;昵,近也。雅,义也;义,正也。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释名·释典艺》)“近正”即接近雅言。“雅言”即当时规范的共同语。“尔雅”就是以雅正之言解释方言词语和古词语,使之近于规范。黄侃说:“雅之训正,谊属后起,其实即夏之借字。”(《尔雅略说·论尔雅名义》)据此,雅言即华夏的共同语,亦即当时中原地区的官话,和刘熙所讲意思相近。

关于《尔雅》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一说周公“着《尔雅》一篇”(张揖《上广雅表》);一说“《尔雅》者,孔子门人所作”(据《尔雅·释天》“四时”章邢昺疏引郑玄《驳五经异义》);一说“乃是之间学《》者纂集说《》博士解诂之言尔”(欧阳修本义》)。现在一般都认为《尔雅》不是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先秦时已有雏型,又经过陆续增补,最后写定于西汉初年。但也有人认为《尔雅》当成书于战国末年,它的编纂人是儒生,编定于一人或少数几人之手。

尔雅》是先秦时期名物释义的汇编,全书2091条,收词语4300多个,共13113字。 其中大部分是单音词,也有一些复音词。全书按意义分类,共十九篇: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这十九篇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前三篇是解释一般词语的,后十六篇是解释各种名物的。

在前三篇中,《释诂》《释言》主要解释单音的同义词,《释训》着重解释一些描写事物情貌的叠音词。这三篇主要采用同训的方法解释词义。如:

 

   (1)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 (《释诂》)

    (2) 还、复,返也。 (《释言》)

    (3) 穆穆、肃肃,敬也。(《释训》)

 

在 后十六篇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四篇是对名物称谓的释义。《释亲》解释亲属称谓,《释宫》《释器》《释乐》主要解释建筑、器物、音乐等名称,《释天》至《释水》五篇解释有关天文、地理的名词。这些篇为了释义准确,多用立义界的方法。《释草》至《释畜》七篇解释植物动物名称。这些篇因物名古 今不同,有雅俗之分,释义时则着重于沟通古今和雅俗,有些则用描写比况的方法说明。如:

 

(1) 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释亲》)

(2) 宫中之门谓之闱,其小者谓之闺。小闺谓之阁。衖门谓之闳。(《释宫》)

(3) 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 (《释器》)

(4) 大鼓谓之 ,小者谓之应。 (《释乐》)

(5) 南风谓之凯风,东风谓之谷风,北风谓之凉风,西风谓之泰风。 (《释天》)

(6) 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

    垌。 (《释地》)

(7) 绝高为之京。非人为之丘。 (《释丘》)

(8)  山有穴为岫。 (《释山》)

(9)  水草交为湄。 (《释水》)

(10) 荼,苦菜。 (《释草》)

(11) 柽,河柳。旄,泽柳。杨,蒲柳。 (《释木》)

(12) 蚬,缢女。 (《释虫》)

(13) 科斗,活东。 (《释鱼》)

(14)  舒雁,鹅;舒凫,鹜。 (《释乌》)

(15) 罴如熊,黄白文。 (《释兽》)

(16) 白马黑鬣,骆。 (《释畜》)

 

尔雅》汇集并保存了大量的上古汉语词汇,其中包括古语词、方言语词、专门用语以及少数外来语,为研究上古汉语词汇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同时也是阅读先秦古籍的重要工具书;《尔雅》首创的按意义分类编排的体例和释词方法,对后代词书、类书的编纂有很大影响。因此,《尔雅》历来受到重视和推崇,学者们赞扬它“诚九流之津涉,六艺之钤键”(郭璞尔雅序》),是“训故之渊海,五经之梯航也”(宋翔凤尔雅义疏序》)。到了宋代,又被列为《十三经》之一,正式奉为儒家经典。当然,《尔雅》也存在不少缺点。如分类不够科学,所收词语及义项不够完备,释义过于简略,意义不够明确等。

汉代开始,就有人为《尔雅》作注了。西汉武帝时有犍为文学舍人为《尔雅》作注,东汉时有刘歆樊光李巡等几家注,时有孙炎注,都久已亡佚。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完整的《尔雅》注本是晋代郭璞的《尔雅注》,凡三卷。郭璞(公元276—324年)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他花了十年时间研究注释《尔雅》。他的《尔雅注》取证丰富,引用了近五十种古籍资料。他不墨守旧说,能够用晋代活的方言口语来解释古语词,并能通过调查研究,细致入微地解说名物。在阐发《尔雅》体例、提出故训来源方面都较为准确,语言简明扼要。郭璞注一直被认为是《尔雅》的重要注本。郭璞另有《尔雅音义》二卷,今已不存。

宋代邢昺等人所著《尔雅疏》十卷,以郭璞注为依据,加以补充说明,并对《尔雅》条例多所发明,被列为《十三经注疏》之一,流传较广。

人研究《尔雅》的著作很多,最著名的是邵晋涵的《尔雅正义》和郝懿行的《尔雅义疏》。邵晋涵(公元1743—1796年)字与桐,又字二云,号南江浙江余姚人。他的《尔雅正义》引用多种经书、周秦诸子、人著述,并广泛采集古注来补充注之疏漏,引证材料丰富,解释简明扼要。清代很多研究《尔雅》的学者都受他的影响。郝懿行(公元1757—1825年)字恂九,号兰皋山东栖霞人。他的《尔雅义疏》成书较晚,是所有《尔雅》注本中最详尽、最通行的一种。这部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根据实际观察来描述草木虫鱼鸟兽,详细确切,胜过以往各家注解,并纠正了历代相传的一些错误说法。他在注解中还很重视以声音通训诂,但由于对古音学比较生疏,错误较多,古音通假也用得过滥。后来王念孙作《尔雅郝疏刊误》,指出了不少错误。

  《尔雅》问世以后,历代都有人著书补充它,或摹仿它的体例编写同类著作。因为这类书摹仿《尔雅》,书名也都带一个“雅”字,后人便统称之为“雅书”。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